日期:2025-11-01 07:07:28

图片
脑静脉包括大脑的静脉、间脑的静脉、脑干的静脉和小脑的静脉。大脑的静脉又分为浅、深两组。浅静脉组主要收集大脑半球的皮质和皮质下髓质的静脉血,以后汇成许多浅静脉,分别注入颅顶部的上矢状窦、颅底部的海绵窦、横窦、岩上窦和岩下窦。深静脉组主要收集大脑半球深部的髓质、间脑、基底神经节、内囊以及脑室脉络丛等处的静脉血,最后汇成一条大脑大静脉,在胼胝体压部的后方注入直窦(图13-208、图13-209)。图片
图13-208 大脑静脉的硬膜窦属支
图片
图13-209 硬膜窦的附属引流路径
浅、深两组静脉均先注入硬膜窦、再汇流至颈内静脉。颈内静脉在颈血管鞘内下行至纵隔,与锁骨下静脉汇合成无名静脉。左右无名静脉进一步汇合成上腔静脉,最后经上腔静脉口注入右心房。浅、深静脉在脑的表面及脑的实质内均存在着一定的吻合。这些吻合有利于将某一区域血液引流至另一区域,同时可迅速平衡由于静脉闭塞所致局部静脉压的增高。如果静脉闭塞不是突然发生的,便可以通过这些吻合支得到适当调整,其后果是轻微的或只是暂时的。如果闭塞是突然发生的,吻合支一时达不到有效的平衡作用,致使静脉引流区的静脉压增高、脑组织水肿,甚或发生出血性梗死。脑的静脉多不与动脉伴行,名称也多不与动脉名称一致。脑静脉的管壁缺乏肌肉和弹力组织,管壁较薄、管腔较大、缺乏弹性,且无瓣膜。脑静脉开口处的瓣膜和硬脑膜窦内的瓣膜只是一种改变血流方向的装置。一、脑的浅静脉(一)大脑的浅静脉大脑浅静脉是导出大脑皮质及其邻近髓质静脉血液的一组静脉。从皮质穿出的皮质小静脉,互相连接,形成软膜静脉网,以后再集成较大的支,在软膜内行一短程,穿至蛛网膜下隙,再吻合成大的静脉。大脑浅静脉包括大脑表面的许多静脉,按部位区分为大脑上静脉、大脑中静脉、大脑下静脉、枕内静脉和脑底静脉(图13-210~图13-215)。上述静脉都汇入上下矢状窦和海绵窦。图片
图13-210 大脑半球背外侧面的浅静脉
图片
图13-211 大脑半球内侧面的浅静脉
图片
图13-212 颅腔主要硬膜窦的联系
图片
图13-213 上矢状窦的结构
图片
图13-214 大脑浅静脉的引流区
图片
图13-215 脑血管X线造影(静脉期)
1.大脑浅静脉的特点大脑浅静脉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个体差异大,几乎每个人之间在形态、位置、走行和大小方面均不相同;②细小的静脉从静脉网发出后,一般均直接注入粗大的浅静脉,中间过渡阶段的静脉较少;③浅静脉之间有广泛的吻合,但浅、深静脉之间的吻合较少;④浅静脉与动脉相比,数量多,管径粗;⑤浅静脉位于脑表面。2.大脑浅静脉的分段大脑浅静脉按其走行可分为5段(图13-216)。
图片
图13-216 大脑浅静脉的行程
(1)起始段:位于灰、白质内,管径很细小。起自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前静脉和交通浅、深静脉的吻合静脉。(2)软膜段:位于软膜内,为起始段的延续。在脑沟内其细小属支从各个方向注入,而在脑回表面则仅从两侧及下方注入静脉干。在相邻两静脉之间借助比较发达的静脉网彼此相连,构成浅静脉网,即软膜静脉丛。(3)蛛网膜下隙段:粗大的静脉干穿出软膜进入蛛网膜下隙,行于脑脊液中,此段静脉没有属支注入。(4)硬膜下隙段:位于硬膜窦附近的硬膜下隙中。由于此段动静脉仿佛是架于蛛网膜和硬脑膜之间的“桥梁”,故称桥静脉。桥静脉游离、活动性大,没有属支注入。其长度在额部平均为1.0~1.5cm,顶部长约2.5cm,颞枕部长约0.8cm。在个别情况下,顶部最长可达4.5cm。有的人称此段为“储备静脉”或“游离静脉”,它可以保障脑在颅内有一定程度的移位而不至于从硬膜内板处将此静脉撕裂。但脑的移位超过其限度仍可将桥静脉撕裂,造成硬膜下血肿。(5)硬膜段:位于硬膜窦旁,贴附在硬膜内板上。静脉干有一小段被交织的硬膜纤维所包绕,有一小段在硬膜板内,这样硬膜段又可分为硬膜周围段和硬膜内段。在颅脑外科手术中常易损伤此段。故称此段为危险带。硬膜段最后注入硬膜窦。3.大脑浅静脉的区分根据大脑浅静脉在大脑半球表面的位置,可以区分为大脑背外侧面浅静脉、大脑内侧面浅静脉和大脑底面浅静脉,分述如下:(1)大脑背外侧面浅静脉1)解剖:
大脑背外侧面浅静脉(图13-217)分布于大脑背外侧面的广阔区域内,起自皮质和皮质下髓质,在软膜内自由吻合,并合成若干条大静脉,注入各硬膜窦。大脑背外侧面的浅静脉可分为上、中、下3组。3组静脉的位置基本上是以大脑外侧裂为分界。位于大脑外侧裂以上的浅静脉称为大脑上静脉;位于大脑外侧裂以下的浅静脉称为大脑下静脉;位于大脑外侧裂附近的浅静脉称为大脑中静脉。大脑上、中、下静脉之间有广泛的吻合,其中有两个最为显著的静脉吻合渠道,一个是Trolard静脉,另一个是Labbe静脉。图片
图13-217 大脑半球背外侧面的浅静脉
A.大脑上静脉:
大脑上静脉是一组静脉的总称,由若干条静脉组成,大多位于外侧裂以上,主要收集大脑半球背外侧面、背面和内侧面(胼胝体上)皮质和皮质下髓质的血液。大脑上静脉在半球上约有6~16条。其中主要的一条为中央静脉(Rolando静脉),此静脉位于中央沟附近,收集中央沟两岸的中央前、后回的血液。各静脉呈放射状散布于大脑半球凸面的额、顶、枕部。额部静脉的数目较多,走行方向由外下到前上,注入上矢状窦的前部;顶部静脉的数目次之,走行方向由下向上,注入上矢状窦的中部;枕部静脉的数目最少,走行方向由后下到前上,注入上矢状窦的后部。大脑上静脉注入上矢状窦之前,相邻的2~3条静脉先合成一干,再注入窦内,因此静脉窦上的开口数比静脉实际条数要少,一般以6~8个开口为最多见。静脉入窦处的管径约为1.6~6.0mm。在半球内侧面的若干大脑静脉可注入下矢状窦。B.大脑中静脉:
大脑中静脉是静脉中与同名动脉伴行的少数静脉之一,以1~3条最为多见,多数位于大脑背外侧面的外侧裂内,故又称Sylvius浅静脉,它由岛盖和岛叶的浅静脉网汇集而成,主要收集外侧裂附近岛盖部皮质以及部分岛叶的血液。主干静脉沿大脑外侧裂向前下方走行,至颞极附近,绕过侧裂窝至大脑底面,在蝶骨小翼附近注入蝶顶窦和海绵窦。故在颅脑外伤时可被蝶骨小翼切割而出血。大脑中静脉与其他浅、深静脉有广泛的吻合,其中最为显著的有:①大脑中静脉后端通过前大吻合静脉(Trolard静脉)与上矢状窦相连接;②通过位于中央沟内的中央静脉(Rolando静脉)将大脑中静脉与上矢状窦相沟通;③大脑中静脉后端通过后大吻合静脉(Labbe静脉)与横窦相连接;④通过与大脑中深静脉(Sylvius深静脉)的吻合将大脑中静脉与基底静脉相连接。C.大脑下静脉:
大脑下静脉位于大脑外侧裂以下,多为2~3条,分布于大脑半球背外侧面下部和半球底面,主要收集颞叶外侧面、颞、枕叶底面大部及枕叶内侧面一部分血液。这些静脉走行方向多由前上方斜向后下方,最后注入横窦。其具体流向大致如下:①颞叶和枕叶底面的血液主要注入上矢状窦;②额极和额叶底面的血液主要注入上矢状窦,也向后注入海绵窦、蝶顶窦和基底静脉;③颞叶底面血液主要引流至岩上窦、横窦和基底静脉;④枕叶底面和部分内侧面包括纹状区血液,先注入枕下静脉,然后再注入大脑大静脉。D.大脑背外侧面静脉的吻合:
大脑背外侧面的静脉有较多的吻合(图13-218)。联系细小分支之间的吻合称为支间吻合,而联系静脉干之间的吻合支则称为干间吻合。大脑上、中、下3组静脉,根据它们吻合的方式,可以分为7种不同类型的吻合:①大脑上中静脉间的吻合,位于大脑半球背外侧面,为连接上矢状窦与颅底诸窦的一种吻合静脉。因其位置比较靠前,故称前大吻合静脉,也称Trolard静脉。根据吻合所在的位置和注入的部位,凡是沿大脑外侧裂后支走向后上方,并注入上矢状窦后1/3的大脑上或中静脉间的吻合称为Trolard静脉,而其他位置的吻合统称为Trolard吻合。两者比较以Trolard吻合为多见(图13-219)。②大脑中下静脉间的吻合,位于大脑外侧裂的下方,为自颞叶连接横窦和颅底诸窦的一种静脉吻合。比大脑上和中静脉间的吻合少见(图13-220)。③大脑上下静脉间的吻合,位于大脑半球背外侧面的后部,为上矢状窦与横窦之间的交通静脉,因其位置比较靠后,故称之为后大吻合静脉,也称Labbe静脉(图13-221)。根据吻合所在的位置,凡是位于外侧裂后方、大脑半球背外侧面枕叶附近、上矢状窦与横窦之间的直接交通称为Labbe吻合。来自Trolard静脉吻合点向后下方斜行汇入横窦的吻合静脉称为Labbe静脉。Labbe静脉较Labbe吻合多见。④大脑上、中、下静脉间的吻合。⑤大脑上静脉相互间的吻合。⑥大脑中静脉相互间的吻合。⑦大脑下静脉相互间的吻合。在同一个大脑半球上可以同时存在着2种以上的吻合,其中以2~4种为多。同时存在7种或都不存在者则比较少见。图片
图13-218 大脑背外侧面静脉的吻合
图片
图13-219 大脑上、中静脉吻合
图片
图13-220 大脑中、下静脉间的吻合
图片
图13-221 大脑上、下静脉间的吻合
2)病变时的临床表现:
大脑背外侧面上、中、下静脉之间有丰富的吻合,变异也较大,因此浅静脉闭塞后其临床表现比较复杂而且多种多样,作出简单的定位诊断是可能的,但要作出精确的定位诊断则很困难。浅静脉闭塞以静脉血栓形成较为常见,且血栓大多由硬膜窦血栓扩展而来,如上矢状窦血栓可以引起大脑上静脉血栓,海绵窦血栓可引起大脑中静脉血栓等。一般多个静脉血栓形成比单个静脉血栓形成要多见。静脉血栓不重时,可不引起症状,有时只有全脑症状。浅静脉血栓的临床特点是症状波动性大,往往每时每日都可以不同。现将大脑上、中、下静脉闭塞的临床表现概述如下:A.大脑上静脉闭塞综合征:
当大脑半球额叶或中央回区的大脑上静脉血栓形成时,由于运动中枢和一般感觉中枢受损,故可发生相应的症状和体征(图13-222)。即表现为上肢或下肢单瘫,或出现上行性(先下肢受累,后波及上肢)或下行性(先上肢受损,后侵犯下肢)轻偏瘫,以及相应区域的感觉障碍,也可表现为从上肢或下肢开始的局灶性抽搐,甚至定位不一致的轻瘫与抽搐,如上肢轻瘫而下肢抽搐。图片
图13-222 大脑上静脉血栓形成时的病灶区
B.大脑中静脉闭塞综合征:
当大脑中静脉因血栓形成而闭塞时,即可发生与该静脉分布区域一致的症状和体征(图13-223),如中枢性面瘫和偏瘫(主要为上肢瘫);从面肌开始的抽搐或局限于面肌的抽搐;优势侧半球受损时常有运动性失语症,甚至感觉性失语症。图片
图13-223 大脑中静脉血栓形成时的病灶区
C.大脑下静脉闭塞综合征:
当颞枕部的大脑下静脉血栓形成时,可引起感觉性失语症、突然视力障碍、皮质性同向偏盲、视幻觉、视物变形症(图13-224)。此外,还可并发肢体抽搐、中枢性面瘫和偏瘫等。图片
图13-224 大脑下静脉血栓形成时的病灶区
(2)大脑内侧面浅静脉1)解剖:
大脑内侧面的浅静脉按照脑叶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组(图13-225):图片
图13-225 大脑内侧面的浅静脉
A.额内侧静脉:
额内侧静脉一般为1~3条,为汇集额内侧面,主要是额上回内侧面的血液。它们行向后上方,汇入上矢状窦。B.中央内侧静脉:
中央内侧静脉一般有1~2条,主要收集旁中央小叶的静脉血液,汇入上矢状窦。C.顶内侧静脉:
顶内侧静脉一般有1~2条,主要收集顶上小叶内侧的静脉血液,汇入上矢状窦。D.顶枕内侧静脉:
顶枕内侧静脉主要收集顶枕裂两侧皮质的静脉血,汇入上矢状窦。E.枕内侧静脉:
枕内侧静脉主要收集枕内侧面,特别是距状裂两岸皮质的静脉血,它走行向前,汇入大脑大静脉。2)病变时的临床表现:
大脑内侧面浅静脉中的中央内侧静脉闭塞时,可引起对侧下肢力弱或瘫痪,可伴有感觉障碍。枕内侧静脉闭塞可产生偏盲。(3)大脑底面的静脉1)解剖
A.额下静脉:
额下静脉(图13-226)收集额叶眶面的静脉血,沿嗅沟向后走行注入大脑前静脉,而后归入基底静脉。图片
图13-226 大脑底面的浅静脉
B.颞下静脉:
颞下静脉(图13-226)收集颞叶底面的静脉血,行向后外方,注入横窦。C.枕下静脉:
枕下静脉(图13-226)收集枕叶底面的静脉血,行向前外方,注入横窦。2)病变时的临床表现:
大脑底面浅静脉的病变在临床上比较少见。(二)脑干和间脑的浅静脉1.解剖(1)延髓的浅静脉1)延髓前面的浅静脉
A.纵行系统(图13-227):
图片
图13-227 间脑、脑干腹侧面的浅静脉
①延髓前正中静脉:是脊髓前正中静脉的直接延续,沿延髓前正中沟走行,向上直达桥延沟,续为脑桥前正中静脉。延髓的血液可通过此纵向渠道向上流入基底静脉丛或注入岩上窦。②延髓前外侧静脉:左右各一条,沿延髓前外侧沟上行,因途经下橄榄体前方,故又称橄榄前静脉。
B.横行系统(图13-227):
在延髓前正中静脉和前外侧静脉之间有横行的静脉相连接,各横行静脉依次排列,犹如梯子的横蹬,自下向上分别为延髓下横静脉、延髓中横静脉和延髓上横静脉。①延髓下横静脉:是延髓横行静脉中较粗且较恒定的静脉,由两侧的延髓前外侧静脉与延髓前正中静脉直角相接,从而在延髓下端组成一特殊的十字形图像。延髓下横静脉将延髓前正中静脉的血液引流至延髓前外侧静脉。②延髓中横静脉:较细小,且常缺如,它连接延髓前正中静脉与延髓前外侧静脉,将延髓前正中静脉的血液引流至此静脉。③延髓上横静脉:较细小,不恒定,常常缺如。但有时可相对扩张,形成一条重要的延髓引流渠道。此静脉在桥延沟的内侧段连接延髓前外侧静脉,将延髓前正中静脉的血液引流至此静脉。2)延髓外侧面的静脉:
延髓外侧面的静脉向上并向脑桥小脑角集中,其界线是:内侧为下橄榄体,外侧为第四脑室侧隐窝,下界为桥延沟的外侧段。在脑桥小脑角处可见3条出现率不同的静脉:延髓外侧静脉、橄榄后静脉和桥延沟静脉。A.延髓外侧静脉:
位于外侧隐窝带和舌咽、迷走神经之间,并部分为神经所掩盖。它起于延髓外侧下部的静脉网,向上绕过绳状体和延髓侧面,离开脑桥小脑角,到达脑桥侧面,延续为脑桥外侧静脉,通过后者流入小脑前静脉并最终注入岩上窦。由于延髓外侧静脉续为脑桥外侧静脉,故此二静脉又合称为桥延外侧静脉。B.橄榄后静脉:
位于舌咽、迷走神经和下橄榄之间,与延髓前外侧静脉和延髓外侧静脉平行走行,橄榄后静脉的下部连于延髓下横静脉,其上部借助细小的横支连接于延髓外侧静脉。C.桥延沟静脉:
又称为橄榄上静脉,起自延髓前正中静脉,横越锥体上界(此段又称延髓上横静脉),然后到达橄榄前沟,在此与橄榄前静脉连接;再向外沿下橄榄上界横行,在舌咽神经上方达延髓外侧静脉,并连接于此静脉。3)延髓背侧面的静脉:
在延髓的背侧面可见延髓后正中静脉,此静脉是脊髓后正中静脉的延续,它沿着延髓的后正中沟上行,在闩附近分为左右两支,称为第四脑室带静脉(图13-228),这两支走行于第四脑室带旁(第四脑室带为附在第四脑室尾部侧缘的膜痕),它们在上行途中依次与深部的闩静脉、极后区正中和外侧静脉以及脉络丛静脉相连。图片
图13-228 延髓背侧面的浅静脉
(2)脑桥的浅静脉1)纵行系统:
脑桥纵行系统(图13-229)主要由脑桥前正中静脉和脑桥外侧静脉组成。图片
图13-229 脑桥腹侧面的浅静脉
A.脑桥前正中静脉:位于脑桥腹侧面的基底沟内,其下端与延髓前正中静脉相连,其上端与脚间静脉相连,组成所谓“Y”形的脑桥中脑静脉,此连接在引流脑桥血液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B.脑桥前外侧静脉与脑桥前正中静脉平行上行,位于基底沟的某一侧,与延髓外侧静脉相延续。
2)横行系统:
脑桥横行系统(图13-229)由脑桥下横静脉和脑桥上横静脉组成,它们将脑桥纵行系统的血液引流向外,最终汇入岩上窦。A.脑桥下横静脉:
左右各一,其内侧端连于脑桥纵行系统,外侧端连于小脑前静脉,此静脉的外侧段常行于三叉神经根的下方,并往往与脑桥上横静脉和小脑前静脉一起组成一个围绕三叉神经起始部的静脉环。B.脑桥上横静脉:
左右各一,也横连于脑桥纵行系统与小脑前静脉之间,但其位置较高,其外侧段通常位于三叉神经根的上方。当此静脉到达脑桥锥体时,其血流常借一支桥梁静脉越过桥前池汇入基底静脉丛。(3)中脑的浅静脉1)中脑前面的静脉:
中脑前面的静脉(图13-230)主要为大脑脚浅静脉,可分纵静脉和横静脉两系。图片
图13-230 中脑腹侧面的浅静脉
A.大脑脚纵静脉:
为小脑幕上与幕下浅静脉系统之间一条重要的吻合通路。根据其走行位置,可分为大脑脚外侧静脉和大脑脚内侧静脉。①大脑脚外侧静脉:沿大脑脚外侧上行,在基底静脉背外侧段和腹侧段相移行处注入基底静脉;②大脑脚内侧静脉:位于大脑脚内侧面,常有一短的属支加入附近的脚间静脉。B.大脑脚横静脉:
由数支组成,它们横过大脑脚的腹侧面,将大脑脚外侧静脉与大脑脚内侧静脉连接起来。其中较常见的一支为脑桥中脑沟静脉,它行于脑桥中脑沟内,血管纤细,但行程较长。2)中脑后面的静脉
A.后中央静脉(图13-231):
图片
图13-231 中脑背侧面的静脉
此静脉为单干,位于中脑背面的中线上,由左右结合臂静脉合成,通常从大脑大静脉的腹侧面注入该静脉。B.四叠体静脉:
由四条沿着丘间沟走行的静脉组成,为小脑前中央静脉的重要属支。4条静脉为:①位于左右上丘之间的上丘正中静脉;②位于左右下丘之间的下丘正中静脉;③位于左侧上下丘之间的左丘间静脉;④位于右侧上下丘之间的右丘间静脉。这4条细小静脉均向四叠体中央区集聚成一单支,并向后上注入小脑中央静脉。C.结合臂静脉:
左右各一条,为结合臂下端数条细小静脉汇合而成。其起始段与中脑外侧静脉相吻合。吻合后静脉呈“U”形越过结合臂下端,然后沿结合臂内侧缘斜行内上,在帆系带处,两侧结合臂静脉在中线汇合,组成后中央静脉。有时,两侧结合臂静脉可不汇合,而分别注入大脑大静脉。(4)间脑的浅静脉1)间脑前面的静脉(图13-232)
图片
图13-232 间脑腹侧面的浅静脉
A.纵行系统:
结节静脉为一细小静脉,左右各一,沿灰结节与视束之间的深沟后行。它汇入脚间静脉,或基底静脉及大脑前静脉。B.横行系统:
主要由视交叉后静脉弓与乳头体前静脉弓组成。a.视交叉后静脉弓: 又称为漏斗前静脉弓,位于视交叉之后,为一条与视交叉后面的弧形相一致的弓状静脉。行于视交叉与漏斗之间的缝隙内,其两端分别连于左右结节纵静脉的起始端。
b.乳头体前静脉弓: 位于灰结节后方的乳头体前沟内。此弓合成独立的左右乳头体前静脉,其间并不连接。通常乳头体前静脉弓连于两侧的脚间静脉或两侧的结节纵静脉之间。这样,便在灰结节和漏斗周围形成一个静脉环,此环由视交叉后静脉弓、左右结节纵静脉和乳头体前静脉弓组成。它主要收集视交叉、视束、灰结节和乳头体的静脉血。
2)间脑后面的静脉
A.松果体外侧静脉(图13-233):
图片
图13-233 间脑背侧面的浅静脉
又称丘脑上静脉。位于丘脑上部的僵三角处,静脉沿松果体两侧后行,在松果体后方两侧静脉在中线汇合,然后注入大脑大静脉或注入大脑内静脉。B.膝状体静脉(图13-234):
图片
图13-234 内、外侧膝状体静脉
由内侧膝状体静脉及外侧膝状体静脉组成。内侧膝状体静脉行程很短,走行不久便注入基底静脉。而外侧膝状体静脉行程较长,它起始于外侧膝状体,然后沿上丘臂行向中脑背面,注入基底静脉。2.病变时的临床表现由于脑干各部浅静脉之间、脑干和间脑浅静脉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吻合,因此浅静脉闭塞后其临床表现不显著。而且,目前对脑干和间脑的浅静脉闭塞后的临床表现还认识不足,需要作进一步的观察和研究。在临床上,施行脑干周围手术时,外科医生须了解浅静脉的解剖关系,以免产生不必要的静脉损伤。二、脑的深静脉脑的深静脉是指大脑深部的静脉而言,是导出大脑半球实质深部的静脉血液的一群静脉。包括基底神经节、深部髓质、间脑及脑室旁的静脉血。脑的深静脉可以分为大脑大静脉系,即Galen静脉系和基底静脉系两部分,介绍如下:(一)大脑大静脉系1.解剖在大脑半球实质内有许多细小的髓质深静脉和髓质浅静脉以及一部分脑贯穿静脉。这些细小的静脉在皮质下卵圆中心,沿着放射冠的纤维走行方向,浅静脉向上到大脑皮质表面,与皮质浅静脉吻合;深静脉向下达脑深部。细小的髓质深静脉和贯穿静脉可分为前、中、后3群:①前群:主要注入隔静脉,或称前室管膜下静脉,收集基底节前部的静脉血液;②中群:主要注入前终静脉,或称中室管膜下静脉;③后群:主要注入终静脉或称后室管膜下静脉。这些静脉均流入大脑内静脉。由左、右大脑内静脉汇合而成大脑大静脉。(1)大脑大静脉:大脑大静脉又称Galen大脑大静脉(图13-235、图13-236),是接受大脑深部静脉,即大脑大静脉系(Galen静脉系)的主干静脉,它位于胼胝体压部的下后方,由左、右大脑内静脉合并而成。它是一条短粗、壁薄并脆弱的静脉主干,走行方向由前到后,大约在大脑镰与小脑幕相连接处的前端与下矢状窦汇合续为直窦。大脑大静脉接受大脑内静脉、基底静脉、枕静脉、大脑后静脉、小脑前中央静脉、上蚓静脉、松果体静脉和丘脑静脉的属支。图片
图13-235 脑的深静脉(侧面)
图片
图13-236 大脑大静脉系(后上面)
大脑大静脉位于松果体的后方,大脑内静脉位于松果体的上方,基底静脉和侧脑室静脉位于松果体的两侧。脑中央部位的肿瘤不影响大脑半球浅层的动脉和静脉。但往往可以引起大脑大静脉的移位。(2)大脑内静脉:大脑内静脉又称Galen大脑小静脉,位于第三脑室顶上方,它由丘脑纹状体静脉、透明隔静脉和脉络膜静脉在室间孔的后上缘处汇合而成。沿第三脑室顶向后行,两侧大脑内静脉在第三脑室顶后方合成一条大脑大静脉。此静脉主要收集豆状核、尾状核、胼胝体、第三脑室和侧脑室脉络丛以及丘脑等处的血液。大脑内静脉的属支如下:1)隔静脉:
由4~5条小静脉汇合而成,位于透明隔的两侧、侧脑室前角的内侧壁上,由前向后方走行,其主干经室间孔的上壁至其后上缘与丘脑纹状体静脉汇合成大脑内静脉。主要收集透明隔、胼胝体嘴部及额叶深部的静脉血。2)丘脑纹状体静脉:
此静脉由前、后终静脉合成,位于侧脑室下壁尾状核与丘脑之间的沟内,由于走行于丘脑和纹状体之间,故称丘脑纹状体静脉,在室间孔后缘与隔静脉相接。主要收集丘脑、纹状体、胼胝体、穹隆及侧脑室前角的静脉血。A.前终静脉:
位于侧脑室底面尾状核头部室管膜的下方,自前外走向后内方,与后终静脉相吻合。B.后终静脉:
位于侧脑室体部的底面,尾状核体部内侧方的室管膜下,自后外走向前内方,连接于前终静脉。前、后终静脉尚接受多条尾核横静脉的血液。它们主要收集基底神经节、侧脑室周围白质的静脉血。尾核横静脉为数条横越尾状核的静脉。各条静脉其远端没入侧脑室的外侧壁白质内,连于尾核纵静脉,其近端注入前、后终静脉,构成尾核纵静脉和终静脉间的连接通道。把静脉血由尾核纵静脉引入终静脉。尾核纵静脉为前后纵向走行的静脉。其属支,远端随胼胝体纤维方向呈放射状没入白质;近端则呈锐角注入尾核纵静脉主干,该主干多处与尾核横静脉相连接。尾核横静脉与尾核纵静脉除收集尾状核和侧脑室周围髓质的静脉血以外,还收集来自豆状核毛细血管静脉丛的血液。豆状核毛细血管丛在豆状核上部形成豆核上内和上外静脉,它们向上注入纹状体上静脉。纹状体上静脉有多条,它们穿经内囊和尾状核,有的则沿行尾状核的旁侧,分别注入尾核横及尾核纵静脉。豆状核毛细血管丛,在豆状核的下部形成豆核下内和下外静脉,向下注入纹状体下静脉。纹状体下静脉向下聚向前穿质,归入大脑中深静脉。3)脉络膜静脉:
起自侧脑室下角,沿侧脑室脉络丛走行,于室间孔处,与丘脑纹状体静脉和透明隔静脉合成大脑内静脉,主要收集脉络丛的静脉血。(3)大脑大静脉其他属支1)枕内侧静脉:
主要引流枕叶底面和内侧面的静脉血。注入大脑大静脉。2)丘脑上静脉:
位于丘脑枕部的背面,自前向后走行,收集丘脑背部的血液,注入大脑内静脉或大脑大静脉。丘脑腹侧和丘脑下部的血液则流向脑底的脚间窝软膜静脉丛,最后注入基底静脉。3)侧脑室静脉:
位于丘脑枕部的背面以及尾状核尾的表面。此静脉向内注入大脑内静脉的近端,抑或注入大脑大静脉的起始处。它们的远端部分在侧脑室拐至下角处没入髓质,另有小支进入脉络丛和海马回的白质。(4)大脑深静脉和浅静脉间的吻合(图13-237、图13-238):图片
图13-237 大脑浅、深静脉吻合(额状切面)
图片
图13-238 大脑浅、深静脉间吻合(矢状面)
大脑深静脉和浅静脉之间存在着许多吻合,如大脑上静脉借助吻合静脉与尾核纵、横静脉和大脑内静脉相连接;大脑中静脉借助吻合静脉与纹状体上静脉,尾核纵横静脉和大脑内静脉相连接;大脑中深静脉通过纹状体下静脉,豆核下内、外静脉,豆核上内、外静脉,纹状体上静脉以及尾核纵、横静脉与大脑内静脉连接起来。此外,枕内侧静脉、胼胝体后静脉、大脑底面和内侧面以及小脑的若干静脉也终于大脑大静脉。通过这些吻合将脑的浅、深静脉,脑顶与脑底、脑表面与脑内广泛地连接起来。但这种连接都是小的分支或毛细血管的吻合。(5)大脑内静脉正常脑血管造影(图13-239、图13-240)图片
图13-239 脑动脉造影(静脉期)
图片
图13-240 脑动脉造影(静脉期、正面)
1)正位片:
大脑内静脉离中线1~2mm,由于投影重叠,呈微弯短条状,沿上下向行走。2)侧位片:
大脑内静脉位于第三脑室顶部,自室间孔处开始,前段呈轻微上凸弧形,后段呈下凸弧形,后端延为大脑大静脉。它的引流支有自前方汇入的隔静脉,自上方汇入的丘脑纹状体静脉和脉络膜静脉,其中以丘脑纹状体静脉为最大而显影清晰。松果体在大脑内静脉后端下方,离大脑内静脉0~3mm。(6)大脑大静脉正常脑血管造影1)正位片:
大脑大静脉血管重叠,呈一椭圆点状致密阴影,称为静脉点。此点恰位于中线上,后部正中结构的占位性病变,可致此点移位,其移位情况可作定侧征象。2)侧位片:
大脑内静脉的下凸弧度再向后延续即为大脑大静脉。大脑大静脉约在胼胝体压部附近,向后上或向前上行走,与下矢状窦共同在小脑幕游离缘处注入直窦,与直窦成角一般为90°角。(7)静脉角(图13-241~图13-243):图片
图13-241 静脉角(一)
图片
图13-242 静脉角(二)
图片
图13-243 静脉角(三)
由后向前行的丘脑纹状体静脉,在室间孔后缘处急剧弯转向内,注入由前向后行的大脑内静脉。在两静脉相衔接处形成一个向后开放的锐角,造影上称为静脉角。静脉角的前端标志着室间孔的后界形态和位置比较恒定,对深部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有一定的帮助,为此有许多方法可以测量,最常用的有以下三种:1)自鼻根(A)至鞍结节(B)做基底线,切过静脉角至此基底线上做垂直线,静脉角坐落在鞍结节后方10~27mm之间,基底线上方32~46mm之间(图13-241)。
2)由鞍结节(A)至大脑大静脉起始端(B)做基线,这条基底线需切过大脑大静脉起始端,测量两点间距离,找出中心点(C)。静脉角坐落在中点前方6.5mm,后方5mm的垂直线内,在基底线上23~40mm之间(图13-242)。
3)由眼眶下缘(A)至内耳门(B)做基底线,切过静脉角画一垂直线至这条基底线上,静脉角即坐落在内耳孔前方5~18mm,基底线上方54~66mm之间。偶可见位于49mm或71mm处(图13-243)。
2.病变时的临床表现(1)脑的深部中线附近有占位性病变时,脑的深部静脉造影有移位,而此时动脉因布于脑表面无移位。
(2)颅内压增高时,临床体征、颅骨平片及脑扫描可无异常,脑血管造影发现脑室扩大而中线结构可无移位,此时测量大脑内静脉弯曲度、静脉角以及大脑大静脉的高度,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
(3)大脑大静脉闭塞时,可引起昏迷、高热、心动过速、惊厥、去脑强直发作、瞳孔缩小及视盘水肿等。
(4)大脑内静脉和大脑大静脉造影异常改变的某些临床意义。
1)小脑肿瘤:使大脑内静脉后端变平,大脑大静脉抬高。
2)松果体肿瘤:可使大脑内静脉后端变平,大脑大静脉抬高,还能使大脑内静脉变长,且变平更明显,因为松果体瘤是紧靠在静脉后部的下面。
3)室间孔闭塞性病变:引起大脑内静脉变平和明显缩短,静脉角和大脑大静脉下移。
4)导水管狭窄:引起大脑内静脉变平,不伴有静脉角及大脑大静脉下移。
5)在儿童如发现大脑大静脉明显抬高,则提示有幕下脑外肿块存在,如蛛网膜囊肿。
6)丘脑占位性病变:可见静脉角扩大,这是因为丘脑纹状体静脉和大脑内静脉间夹着丘脑,故静脉角扩大。
7)脑干胶质瘤:大脑内静脉曲线形态无改变,但静脉角与大脑大静脉均抬高,它提示肿瘤顺尾首方向生长。
(二)基底静脉系1.解剖基底静脉(图13-244)又称为Roscnthal基底静脉,是深静脉系中一条重要主干静脉,是一支相对比较粗大而行程长且迂曲的静脉。按其行程途径部位,可分为3部分,即起点、腹侧段和背外侧段,现分述如下。图片
图13-244 基底静脉系(脑底面)
(1)基底静脉起始点:通常以大脑中深静脉和大脑前静脉汇合衔接处作为基底静脉起始点的判断标志,或一些人建议以视交叉外侧1.5cm水平为基底静脉起始点位置。在前穿质处,基底静脉接受以下一些静脉的血液:①大脑中深静脉:是基底静脉最重要的属支,又称Sylvius深静脉,位于大脑外侧裂下部,主要收集岛叶和邻近岛盖皮质及纹状体下侧血液,从基底静脉起始点的外侧面将血液导入基底静脉;②大脑前静脉:与大脑前动脉伴行,收集胼胝体前部、扣带回前部和额叶眶面的血液,自基底静脉起始点的内侧面将血液导入基底静脉;③由头端来的纹状体下静脉和额叶浅静脉。(2)基底静脉腹侧段:此段自起始点沿行脑底至大脑脚外侧面止,在此有其属支侧脑室下静脉注入基底静脉,并以此作为划分腹侧段和背外侧段的分界点。腹侧段呈“S”形弯曲。首先跨越视束,并形成一个凹形向外的侧弯,然后沿视束走行时。又形成一个凹形向内的侧弯。第一个侧弯为大脑中深静脉弯曲的延续,位于大脑横裂内,与回转颞叶前端有关。1)基底静脉腹侧段外侧缘的属支:
①侧脑室下静脉,位于大脑脚的外侧基底静脉腹侧段移行为背外侧段处,在注入基底静脉之前由二支汇合而成:一支为腹侧支,起于脉络组织和脉络丛;另一支为背侧支,沿角顶在室管膜下行走。②颞(下)浅静脉,位于侧脑室下静脉注入基底静脉水平。
2)基底静脉腹侧段内侧缘的属支:
其中最主要者为脚间静脉,位于脚间窝处,沿中脑内侧沟由后内走向前外,至视束前部附近注入基底静脉。在注入基底静脉之前,此静脉常收受纵灰结节静脉的血液注入。(3)基底静脉背外侧段:约有3/4的人自大脑脚外侧缘起,于外侧膝状体处从腹侧回绕至背侧,沿膝状体和丘脑枕的下方至中线,在此再转折向后,与大脑内静脉一起,沿松果体侧方注入大脑大静脉。另有1/4的人回绕大脑脚至背方后,直行注入大脑大静脉。此段基底静脉的属支可分为上下两组。上组属支主要为数量不等的细小的膝状体支;下组属支主要为大脑脚外侧静脉和中脑外侧静脉以及来自上、下丘的细小静脉。(4)左、右基底静脉及其属支间的吻合:左、右基底静脉及其主干属支间借助细小的静脉相互吻合,在脑底组成脑底静脉环。此环由前交通静脉、大脑前静脉、基底静脉以及大脑大静脉组成。此静脉环从立体角度看,环绕在中脑头端和间脑尾端之间。脑底静脉环与动脉环的关系大致如下:静脉环的位置偏后、较深且范围较大。动脉环的位置偏前、亦较浅表。虽然两者并不平行,但它们的主要干流之间存在着并行关系,像大脑前动、静脉间,大脑中动脉与大脑中深静脉间以及大脑后动脉与基底静脉腹侧段相互并行。临床实践已经证实,脑底动、静脉环为动、静脉瘤的好发部位。现将沟通左、右基底静脉的交通静脉分述如下:
1)前交通静脉:
连接左、右大脑前静脉,为大脑前静脉间的交通静脉。此静脉短小,位于交叉上池底部,与终板接触。2)后交通静脉:
只有一条,它连于左、右脚间静脉的起始段,居于乳头体后方的脚间窝内。2.病变时的临床表现当基底静脉被压于小脑幕游离缘上时,可导致脑干上部的水肿和出血;在小脑幕切迹疝时,脑血管造影可以见到基底静脉向下移位。三、硬膜窦硬膜窦是脑静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结构上它与静脉不同,它是硬脑膜的外层和内层在一定部位相互分离,形成腔隙,其内表面衬以—层内皮细胞,称为硬膜窦(图13-245)。它—方面收受脑部、眶内、中耳和脑膜的静脉血,另一方面经导静脉和板障静脉与颅骨和头皮的静脉系统密切联系,还借助蛛网膜颗粒收受脑脊髓液。硬膜窦的管壁是坚韧的纤维结缔组织构成,不具有弹性,其结构的生理意义,可能在于经常保持窦内静脉血容量的相对稳定,而不能发生剧烈变动,当输入血量增加时,管腔不会随之扩大,故只能促使血流加速,窦容量不致顿然增加,也不致构成对脑表面的明显压迫。但当硬膜窦损伤破裂时或手术切断时,由于窦壁无弹性,管腔不能回缩塌陷,因此,出血凶猛、止血困难。还有发生空气栓塞的危险。图片
图13-245 硬膜窦的组成
硬膜窦的管道系统,主要由上矢状窦、下矢状窦、直窦、横窦、乙状窦、海绵窦、岩上窦、岩下窦、蝶顶窦和枕窦等组成,最后穿出颈静脉孔,续为颈内静脉(图13-215、图13-246~图13-248)。图片
图13-246 硬膜静脉窦(底面)
图片
图13-247 硬膜静脉窦(侧面)
图片
图13-248 各硬膜窦汇流关系
(一)上矢状窦1.解剖上矢状窦位于大脑镰的上缘,相当于颅顶中线略偏右侧,隐在颅骨的矢状沟和大脑镰的附着缘处。前方细小起自鸡冠,向后至枕内隆凸附近的窦汇。上矢状窦管壁呈三角形,自前向后逐渐加宽,由上壁和两侧壁围成。在上矢状窦的两侧壁上有许多小囊称为静脉陷窝或外侧陷窝。窝内有呈小米粒至绿豆大小的蛛网膜粒,但在小儿则为蛛网膜绒毛。蛛网膜粒和蛛网膜绒毛是脑脊液由蛛网膜下隙回流入硬膜窦的必经之路。静脉陷窝排列在上矢状窦的两侧,以顶部最多,其次为额部。其与颅骨中线间的距离,在成人额部平均为1.05cm,顶部为1.45cm,枕部为1.61cm。故一般把颅骨中线两侧2cm以内的区域视为“危险区”。上矢状窦主要收受大脑背外侧面上部和内侧面上部的血液以及通过蛛网膜粒或蛛网膜绒毛再吸收回的脑脊液。窦的血液流向由前向后。上矢状窦在颅内与大脑浅、深静脉以及其他诸窦相通。2.病变时的临床表现由于上矢状窦与颅内外有广泛的交通,所以头皮、颅骨、鼻窦,尤其是额窦以及鼻腔的感染,均有可能蔓延至上矢状窦,引起血栓性上矢状窦炎症。上矢状窦血栓形成后将影响大脑背外侧面静脉血液和脑脊液的回流。引起局部静脉淤滞、水肿,损害严重者可引起软化、坏死。其临床表现:(1)感染症状:如系感染所致者可呈急性或亚急性发病,体温升高、周身不适、倦怠无力、白细胞升高等。
(2)颅内压增高:头痛、头胀或神志不清、恶心、呕吐、视盘水肿等。
(3)两侧大脑皮质损害的症状:①精神意识症状:可出现谵妄、淡漠、烦躁不安、精神错乱、嗜睡、昏迷等症状;②中枢性运动感觉障碍:如损害中央前后回及旁中央小叶,可出现中枢性瘫痪及皮质性感觉障碍。下肢损害较上肢明显,且可出现尿便功能障碍(图13-249)。
图片
图13-249 上矢状窦闭塞时的病变区
(4)眼睑、前额及颅顶水肿、静脉扩张等症状。
(5)颈动脉造影时,于静脉期可见上矢状窦不充盈,对此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二)下矢状窦下矢状窦位于大脑镰的下缘后半或后2/3处的两层硬膜内,呈弓形由前向后至小脑幕的前缘处,与大脑大静脉汇合延为直窦,后部稍增大。接受大脑内侧面、大脑镰及胼胝体的部分静脉血。(三)直窦直窦位于大脑镰与小脑幕连接处,其前部连于下矢状窦,后部与上矢状窦后端相接,并向两侧延伸为左、右横窦。直窦仅次于上矢状窦,是第二位重要的引流静脉。收受下矢状窦和大脑大静脉的血液。直窦血栓可产生类似大脑大静脉栓塞的症状(如昏迷、高热、心动过速、惊厥、去脑强直发作、瞳孔缩小及视盘水肿等)。后颅窝肿瘤时,于颈动脉造影静脉期可见直窦升高。分娩损伤可致直窦出血,形成后颅窝血肿而致死。(四)横窦横窦是颅内最大的成对的硬膜窦之一,位于小脑幕的后缘和外侧缘,枕骨的横沟中。两侧横窦与上矢状窦和直窦的汇合处,称为窦汇。但窦汇的形式可有若干变异,如有半数以上的窦汇仅以上矢状窦与一侧(多为右侧)横窦相连,与另一侧横窦则以细支相通(图13-250)。横窦在行程中,可接收岩上窦、后髁静脉、乳突导血管、小脑下静脉、大脑枕叶静脉、枕窦、小脑幕窦、板障静脉注入,因此其口径可随行程而加粗。图片
图13-250 窦汇的类型
当中耳炎或乳突炎时,偶可引起血栓性横窦炎(见下述乙状窦部分)。
(五)乙状窦1.解剖乙状窦亦为颅内成对的最大的硬膜窦之一,位于颞骨乳突部和枕骨内侧的乙状沟内两层硬脑膜之间,它上接横窦,在横窦离开小脑幕处开始,沿乙状沟呈“S”形弯曲向下内行,横过颈静脉突转向前,至颈静脉孔,终于颈内静脉上球。乙状沟的沟底骨壁很薄,与乳突小房隔壁相邻,并借乳突导血管与颅外浅静脉相交通。乳突导血管,连接乙状窦与耳后静脉或枕静脉。当乙状窦较横窦显著细小时,乳突导血管常可补助乙状窦引流横窦的部分血液。2.病变时的临床表现当耳和耳的周围有感染时,如中耳炎、乳突炎、颞部皮肤感染、颅骨骨髓炎等,可以引起血栓性乙状窦炎。其临床表现为:(1)全身感染症状:发热、周身不适、白细胞升高等。(2)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头痛、恶心、呕吐、视盘水肿等。(3)神经系统局灶症状:一般不产生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①如果病变发生在乙状窦较粗的一侧(通常右侧较粗),可能出现脑出血、蛛网膜下隙出血的症状,表现为偏瘫、意识模糊、躁动、昏迷等;②如果病变向岩上窦、岩下窦、海绵窦蔓延,可出现面部麻木、眼球运动障碍、眼球突出、失明等;③如果病变向窦汇、上矢状窦蔓延,可出现Jackson癫痫、偏瘫、截瘫等;④如果病变向颈内静脉蔓延,可出现颈内静脉压痛,甚至可以触摸到索条状物。出现颈静脉孔综合征时,有舌咽、迷走和副神经障碍;⑤腰椎穿刺检查,Queckenstedt试验阳性,即压迫患者颈内静脉时脑脊液压力不上升或上升甚少,表明乙状窦有阻塞。(六)窦汇窦汇是上矢状窦、直窦和左、右横窦相汇合之处。在人体窦汇的变异最大,这4个窦真正结合在一起的是少数,大多数的窦汇变异都很大,分类方法也很多。在此不作一一介绍,仅以窦汇的类型图作为示意(图13-250)。(七)枕窦枕窦位于小脑镰的附着缘,枕内嵴的附近。此窦下端起于枕骨大孔后外缘,且与乙状窦相交通,上端汇入横窦。一般有0~4条,以一条者为最多见。枕窦主要接受脑膜静脉血,故又称脑膜静脉。它把窦汇、横窦与乙状窦、岩下窦、椎静脉丛连接起来。(八)海绵窦1.解剖海绵窦(图13-251、图13-252)位于颅中窝。蝶骨的蝶鞍两侧两层硬脑膜之间,左右各一,是一个不规整的宽大间隙,内有结缔组织的小隔把窦分为多数相互交通的小腔,呈海绵状,故称海绵窦。左右海绵窦之间,鞍膈前后附着缘前面含有海绵间前窦,后面含海绵间后窦,连同左右海绵窦,环绕垂体,形成环窦。在蝶鞍底部还有海绵底窦。图片
图13-251 海绵窦(颅底内面)
图片
图13-252 海绵窦(额状切面)
(1)海绵窦的毗邻关系:海绵窦的外侧壁与大脑半球的颞叶相隔;内侧壁上部与垂体相邻,内侧壁下部与蝶骨体中的蝶窦相连;上壁与额叶相连;下壁为蝶骨。窦的前缘:有视神经、颈内动脉床突上段或虹吸部上部、眼静脉和蝶顶窦。后缘有岩上窦、岩下窦和基底丛。(2)海绵窦分部(图13-253):图片
图13-253 海绵窦的分部及其内容
通常以前、后床突为标志,将海绵窦分为前、中、后三部:①前部:即前床突以前的区域;②中部:即前、后床突之间的区域;③后部:即后床突以后的区域。(3)海绵窦的结构:海绵窦内有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或虹吸下部)、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三叉神经的眼神经及上颌神经通过。但这些血管和神经入窦出窦的位置不同,因而海绵窦的前、中、后部并不均有上述所有的结构(图13-251)。1)前部:
在窦外侧壁的内面,自上而下依次为滑车神经,动眼神经、三叉神经的眼神经、展神经,颈内动脉在前床突内侧稍前转向上成为颈内动脉虹吸弯。2)中部:
在窦外侧壁的内面,自上而下排列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的眼神经和上颌神经,颈内动脉在窦中偏上自后向前通过,展神经在眼神经的内侧,或颈内动脉的外下方。3)后部:
在窦外侧壁内面,上方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下方有眼神经。颈内动脉自颈内动脉内口向上续而向前行,移行的海绵窦段,展神经贴在颈内动脉的外侧通过窦腔。4)海绵窦与颅内外的交通(图13-254):
图片
图13-254 海绵窦与颅内、外静脉的主要吻合
①海绵间前窦和海绵间后窦把左右侧海绵窦连接起来,并向前借眼上静脉与面部内眦静脉相通。②向后借岩上窦与横窦相交通,借岩下窦或乙状窦与颈内静脉交通,借基底丛与椎内静脉丛相交通;向下借卵圆孔等处的导血管与翼肌静脉丛相通;向上借基底静脉、大脑大静脉与直窦相通,并借大脑中静脉、Trolard静脉、Labbe静脉与上矢状窦、横窦相交通。
2.病变时的临床表现(1)海绵窦综合征海绵窦外侧壁有第Ⅲ、Ⅳ、Ⅵ对脑神经及第Ⅴ对脑神经第一支通过,故海绵窦病变可引起第Ⅲ、Ⅳ、Ⅵ对脑神经及第Ⅴ对脑神经第一支麻痹。表现全部眼肌麻痹、上睑下垂、眼球固定于正中位、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额部及上睑感觉障碍;眼球突出;霍纳(Horner)征。Jellerson(1953)根据解剖关系将海绵窦综合征分为3组:第一组为海绵窦前部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一侧眼球突出,第Ⅲ、Ⅳ、Ⅵ对脑神经及第Ⅴ对脑神经第一支麻痹,也可有视神经受损。第二组为海绵窦中部综合征,主要损害第Ⅲ、Ⅳ、Ⅵ对脑神经及第Ⅴ对脑神经第一、二支,临床表现全部眼肌麻痹,第Ⅴ对脑神经第一、二支分布区感觉障碍,无咀嚼肌麻痹。第三组为海绵窦后部综合征,主要为三叉神经的损害,有时累及三叉神经运动支,伴有动眼神经损害,展神经麻痹较少见(图13-255)。图片
图13-255 海绵窦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2)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大多数患者因面部感染尤其是危险三角区的感染,并与挤压、搔抓有关。炎症沿内眦静脉经眼上静脉蔓延至海绵窦,引起血栓性静脉炎。临床表现为:①感染症状:患者起病呈急性或亚急性,发热、周身不适、白细胞升高等;②眼部症状:患侧眼睑、球结膜水肿,眼球突出、眼外肌麻痹,瞳孔扩大,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眶、额部感觉障碍,角膜反射减弱或消失等,有的患者可有视网膜静脉扩张、视盘水肿、视力减退,甚至失明;③如果炎症未能得到及时控制,可经海绵间前后窦蔓延至对侧眼引起两侧眼部症状;④如果累及颈内动脉,则可因血栓形成,使同侧大脑半球缺血,发生偏瘫等有关症状;⑤如果波及垂体周围,还可引起严重的内分泌障碍。(3)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大多数患者由于颅脑外伤、颅底骨折,尤其是颅中窝骨折,损伤了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少数患者可因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破裂出血,引起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其主要临床表现为:①这种患者的突出症状是患侧发生搏动性突眼,这是因为颈内动脉的动脉压力很高,泄入海绵窦,经眼上静脉流入面静脉。眼静脉的迂曲、扩张使眼球推向前;随动脉搏动而搏动,并可借助听诊器在眼部或颞部听到血管杂音。当压迫患侧颈总动脉时,可使搏动及杂音消失。②第Ⅲ、Ⅳ、Ⅵ对脑神经及三叉神经的眼神经可以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出现类似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的眼部症状。海绵窦的血液可以经过以下几条途径回流到颈内静脉(图13-256)。图片
图13-256 海绵窦的回流
(4)海绵窦调节脑血循环:实验表明,海绵窦是颅内调节血液循环和影响血压、呼吸的一个重要结构。①海绵窦壁内发现有大量神经纤维、神经末梢和感觉神经细胞,认为海绵窦参与脑血循环的调节;②海绵窦具有压力感受器的特征,如向窦内注入Locke-Ringer液,实验性地使窦内压升高,可导致全身动脉压下降、呼吸兴奋、脑血流加速;③海绵窦内也有化学感受器,向窦内注入含肾上腺素、乙酰胆碱、烟碱液体后,可引起血压升高、呼吸兴奋和血流加速。据观察,在海绵窦静脉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时,可发生脑动脉扩张,脑血流明显增加。(九)颅底其他诸窦1.解剖(1)岩上窦:位于颞骨岩部上缘的岩上沟中和小脑幕前缘的附着处,是成对的小窦。前起海绵窦的后端,向后外方行走,终于横窦。(2)岩下窦:位于颞骨岩部后缘的岩下沟中,是成对的小窦,前端起自海绵窦的后缘,向后下斜行,至颈静脉孔前注入颈内静脉的起始部。此窦接受迷路静脉和延髓、脑桥和小脑下面的静脉小支。(3)蝶顶窦:又称小翼窦,左右成对,位于蝶骨小翼的后缘,行向内汇入海绵窦的前缘。接受附近硬脑膜静脉,有时接受硬脑膜中静脉的额支。(4)基底窦(基底丛):基底静脉窦是位于斜坡两层硬脑膜之间的几个内在连接的静脉道(丛),上端与海绵窦、岩上窦、岩下窦相连,向下与椎静脉丛交通。(5)边缘窦:边缘窦沿枕骨大孔边缘分布,也称寰枕窦,将枕窦与基底-椎内静脉丛连接成一体。此窦系颅内静脉与椎静脉间的吻合支。(6)眼岩窦:此窦起始于岩上窦,前行,在颞岩前面,蝶骨大翼面达眶上裂,在此与眼静脉吻合,也可与硬脑膜中静脉吻合经卵圆孔出颅。(7)岩鳞窦:位于颞骨鳞部与岩部相接处后部的沟内,两层硬脑膜之间,向后开口于横窦。前面通过颞孔与下颌后静脉交通。(8)Labbe髁窦:位于枕骨髁内面,由前上行向后下,此窦经髁孔把颅内的基底静脉丛和颅外的椎内静脉丛连接起来。(9)颈内动脉管窦:是海绵窦沿颈内动脉管向下的延续部,亦有海绵样结构包绕颈内动脉。此窦在颅底外面与颈内静脉、髁静脉窦、岩枕窦均有吻合。(10)岩枕下窦:位于岩枕窝内,与岩下窦平行,与海绵窦、颈内动脉管窦和髁窦均有联系。颅底其他诸窦见图13-257。
图片
图13-257 颅底诸窦(颅底内面)
2.病变时的临床表现(1)岩上窦血栓形成:多由中耳感染从鼓室盖蔓延所致,主要症状为同侧面痛(侵及半月神经节)。如累及颞叶的静脉,可形成局部瘢痕,成为将来的癫痫发作灶。
(2)岩下窦血栓形成:多由中耳感染引起,出现岩尖综合征(Gradenigo综合征),即一侧中耳炎,伴有同侧面痛(半月神经节受累)和展神经麻痹。
(3)新生儿和小儿的岩鳞窦可为中耳炎向颅内扩散的途径。
(4)在三叉神经根切断术中应注意包绕三叉神经的环状岩上窦,如不慎损伤该窦可导致致命性大出血。
(十)板障静脉和导静脉1.解剖由于板障静脉和导静脉都与硬膜窦及脑内静脉引流有关,故在此一并加以简要介绍。(1)板障静脉:板障静脉是穿行于颅骨板障内的扁平静脉道,管壁菲薄,仅由一层由弹性组织支撑的内皮所组成,也无瓣膜。板障静脉,一方面与颅外面的静脉和骨膜的静脉交通;另一方面又和颅内硬膜静脉窦及硬脑膜的静脉交通。入颅骨内可以认清的板障静脉,按部位有以下数支:1)额板障静脉:位于额骨眶上孔以上的骨质内,出眶上孔汇入于额内侧静脉,向内穿内板与上矢状窦通连。
2)颞前板障静脉:位于额骨后部和颞骨前部,也有来自顶骨的支。它穿过蝶骨大翼,内连蝶顶窦,外与颞深前静脉吻合。
3)颞后板障静脉:位于顶骨内,下降至顶骨乳突角的孔或经乳突孔与颅外静脉相连,向内穿内板,汇入横窦。
4)枕板障静脉:最大,限于枕骨内,向外开口于枕静脉,向内入于横窦近窦汇处,或入于枕导静脉。
5)其他还有许多小的板障静脉,在近上矢状窦边缘,穿过颅骨内板,汇入于静脉陷窝。
(2)导静脉:导静脉是贯穿颅骨孔、管的静脉,借此建立了颅外静脉与颅内静脉窦之间的交通。这些静脉在胚胎发生的晚期是有瓣膜的,维持血液从颅外流向颅内。成年人的静脉瓣退化了,所以血液可以由颅外流向颅内,也可以由颅内流向颅外。偶见成年人的导静脉仍有静脉瓣存在。这些导静脉有些是恒定的,有些不恒定,往往缺如。1)乳突导静脉:
是把枕静脉和耳后静脉经乳突孔连至乙状窦的导静脉。2)枕导静脉:
是通过枕隆突的小静脉,连接枕静脉至窦汇,亦接受枕板障静脉,有时缺如。3)顶导静脉:
是把颅顶盖的静脉和颞浅静脉的支通过顶孔连至上矢状窦的导静脉。4)额导静脉:
是连接额静脉、眼静脉与上矢状窦之间的导静脉。5)颞导静脉:
是前部连接颞浅静脉与蝶顶窦之间;后部连接枕静脉或耳后静脉与横窦之间的导静脉。6)髁导静脉:
是把椎外静脉丛经过髁管连至乙状窦的导静脉。7)卵圆孔导静脉:
是连接翼丛与蝶顶窦、海绵窦之间的导静脉。8)圆孔导静脉:
是连接翼丛、颞叶静脉与蝶顶窦之间的导静脉。9)棘孔导静脉:
是连接翼丛与脑膜中静脉的导静脉。10)破裂孔导静脉:
是通过破裂孔的2~3支小导静脉,连接海绵窦与翼肌静脉丛和咽静脉之间。2.病变时的临床表现由于上述颅内外各种形式的静脉吻合,颅内外静脉的广泛交通,更因缺乏瓣膜,所以颅外感染有可能经过导静脉或静脉丛进入至颅内,引起严重的硬膜静脉窦血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配资公司排名,股票配资期货配资,如何带杠杆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