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7-10 07:07:50
第五章 礼貌用语客套话,优雅口才魅力大
客套话是人们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的礼貌用语。由于语言是人际交往中首要的工具和手段,所以掌握客套话的用法和技巧显得尤为重要。恰当地应用客套话,一方面能够体现我们的涵养,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另一方面能让对方感觉到自己受到了尊重和高看,从而产生愉快的心理,促使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人们在不同场合,应使用不同的礼貌用语,如果相互混淆、张冠李戴的话,势必会惹来大笑话,甚至有可能引起别人的误会,导致不必要的麻烦。
“第一印象”是在与人初次接触时给对方留下的形象特征,心理学上称为首因效应。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中所产生的定势效应有很大的稳定性,一个人留给他人的第一印象就好像深刻的烙印,很难改变。
良好的第一印象是成功交往、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良好开端。因此在与人的初次交往过程中,要注意给人以良好的第一印象。该怎么做呢?主要应该做到:礼貌待人,主动热情;积极求同,缩短距离;了解对方,记住特征。
礼貌待人中最重要的是,要求用语礼貌。在与人交际中,多使用“请”“谢谢您”“对不起”等日常礼貌用语,既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好口才是包装出来的
说话是人的天赋本能,但良好的谈吐却要靠后天的练习。说话,对一个人来说是一门艺术。语言是人们不可缺少的一种传达思想感情的工具。善于说话,小则可以欢乐,大则可以兴国。虽然每个人都能说话,但能把话说得好的人却不多,说话并不见得比写文章容易,文章写好了可以修改,而一句话说出来了,要想修改是比较困难的。正所谓“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就是这个意思。
字为文章之衣冠,言语为个人学问品格的衣冠,有许多人相貌堂堂,看上去高贵华丽,但是不开口还可以,一开口则满口粗俗俚言,使人听了非常不愉快,仅存的一点点敬慕之心,也立马全部消失,这种情形并不少见。可惜的是有些人并非学问品格不好,不过一时大意,自己不知道提高自己。俏皮而不高雅的粗俗俚言,人们初听时觉得新鲜有趣,偶尔学着说说,积久便成习惯,结果是随口而出。试想那些话在社交场上给人听见了,会产生怎样的反感呢?不习惯说这种话的人,听到时会觉得难堪的。
有一次,佛勒与某大银行的一位主管见面时,偶然说起他想在长岛设立一家银行,若能如愿,将来生意一定发达,前途无量。但是那位主管如何回答他的呢?他不但对这个计划不加赞同,甚至露出十分轻蔑的态度说:“好啊!若是你寿命长,也许有一天你是可以在这里开设一家银行的。”说完便起身告辞。
后来佛勒先生告诉别人说:“当时我听了他的那句冷语不觉燃起万丈怒火,这是什么话!‘若是你寿命长’,不就等于说我是一个庸碌无能、怠惰成性、专等机会的人吗?这不是等于讥讽我一生一世也开不出银行来吗?这样大的一个耻辱,岂是一个堂堂男子汉所能忍受的?我便立即打定主意,计划着手开设一家银行来给他看,而且非使我的银行营业额超过他的记录不可。我真的这样做了,而且不到4年,我们银行的存款数额果然已经超过他的一倍以上!”这位主管的舌头在不经意间为自己树起了一个强大的敌人。
说话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诀窍,一个人只有掌握这种巧妙的方法,充分利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才能获得成功。
在说话的时候要讲究优雅得体,文明礼貌,说话的时候不可唯我独尊。很多政治家、军事家,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国。对于一个人来说,不仅要移花接木,而且应落地生根。
得体地运用称呼语
称呼是指人们对他人的称谓。在社交场合,人们对别人如何称呼自己非常敏感和在意,亲切恰当、礼貌得体的称呼不仅能表示对被称呼者的友好与尊重,同时也反映了称呼者的修养与文明,从而能够促使双方心理上感觉融洽,让交际进行得顺利、愉快。由于说话场合以及说话双方的身份、年龄、文化背景的影响,人们对同一个人的称呼是多种多样的。所以,我们要充分了解有关称呼的各种知识,在具体的人际交往中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恰当得体地称呼别人。正确选择和使用好称呼辞令,主要应该把握好以下九个方面。
1.注意礼貌尊崇
使用称呼时,一定要礼貌待人,才能达到交际的目的。在交际时,称对方应用“您”“您几位”等礼貌用语。对一些有残疾的人,称呼时一定要注意委婉,不可损伤对方的自尊心。
2.注意适度得体
尽管出于礼貌或尊崇,若不适度得体,则往往会适得其反。适度,要求视交际对象、场合、双方关系等情况选择合适的称呼。得体,则要求对人的称呼要符合被称呼人的身份特点。所以,称呼语的选择和使用要看询问、交谈对象的职业、年龄、性别等条件。例如见到工人尊称“师傅”;见到农民亲切地称“老乡”;见到干部、战士、知识分子称“同志”比较合适等等。
3.注意时间场合
称呼他人要做到亲切、礼貌、自然和得体,称呼语的选择和使用必须注意适时、因人因地制宜。也就是注意审时度势,根据时间、场合的变化而随机应变,不可千篇一律,循规蹈矩。如对外交往,称“先生”“女士”“太太”“小姐”;在平时口语中,称“小刘”“老王”自然亲切。
4.注意时代因素
在外交场合,称“陛下”和“阁下”就非常适合,表示了对对方身份的尊重。
5.注意地域差别
不同地域,对同一对象称呼可能不同,即使称呼相同,所指也可能不同。
6.注意感情色彩
有些称呼本身就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如“老模范”“老党员”等,属于尊称。而叫人绰号,有时虽有亲昵感,但更多的往往带有轻蔑之意。有一些绰号带有贬义或讥讽的意思,对方听了肯定会反感的。
7.注意主次、先后
在社会交往中,如果同时需要对不止一人进行称呼时,一般来说应有个顺序,以先长后幼、先上后下,或先疏后亲为妥。我国前总理周恩来在1972年2月21日设宴招待美国前总统尼克松一行时的讲话,是这样开头的:“总统先生,尼克松夫人,女士们,先生们,同志们,朋友们!”这一系列称呼客气、周到而又出言有序。
8.注意民族习惯
不同民族,语言中的称呼也会不同。“先生”是西方人对成年男子的称呼。称先生的同时可以冠以姓名、职称、头衔等。如“密特朗先生”“市长先生”“教授先生”。
“女士”是西方国家对成年女性的通称,一般冠以她自己而非丈夫的姓名。也可以称“夫人”,冠以丈夫的姓名或丈夫的姓以及她自己的名;已离婚的妇女可冠以她自己的姓名或前夫的姓以及她自己的名,而不能仅用前夫的姓。成年而未婚的女子称“小姐”,冠以她的姓名。
对有官衔的人称官衔,而对部长、将军、主教以上的男女高级官员,可酌情称“阁下”,并冠以职衔。如“部长阁下”“首相阁下”。但有些欧美国家,如德国、美国、墨西哥等国往往称“先生”而不称“阁下”。
在君主制的国家,按习惯称国王、皇后为“陛下”,称王子、公主、亲王为“殿下”,对有爵位的人称爵位,也可称“阁下”“先生”。
对有知识或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应称职衔或学位。尤其对具有博士学位的德国人,最好是把对方的学位记在心头,并且不厌其烦地使用“博士”这个称呼。有些国家助理医生也称“医生”,副教授也称“教授”。在英国,对内科医生称“医生”,对外科医生称“先生”。
对军官称军衔或先生,或者直呼其姓名。
对于宗教界神职人员应该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称呼他们的宗教职称,或加姓名、先生,如“牧师先生”“阿勃杜拉阿訇”等。
9.注意上下长幼
在交际活动中的上下关系,尽管不必像封建时代那样等级森严,但用合适的称呼体现出交际双方的上下长幼,以示礼貌,这也是非常必要的。
使用敬语和谦词
语言是思想的衣裳,它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高雅或粗俗。如果你要接通情感的热流,使社交畅通无阻,就应得体地运用礼貌谦词。
很早以前,有位士兵骑马赶路,到黄昏时还找不到客栈,见前面来了位老农便高喊:“喂,老头儿,离客栈还有多远?”老人回答:“五里!”士兵策马飞奔十多里,仍不见人烟。“五里、五里!”他猛地醒悟过来,“五里”不是“无礼”的谐音吗?于是他掉转马头赶回来亲热地叫了一声:“老大爷。”话没说完,老农便说:“你已经错过路头,如不嫌弃,可到我家一住。”
交际谈话中如能用礼貌语言,就会让人感到“良言一句三冬暖”,使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很快地融洽起来。例如:您好,谢谢,请,对不起,别客气,再见,请多关照,等等。
在我国,同人打招呼常习惯问:“你吃饭了吗?你到哪里去?”似乎太单调,也有点不雅致,在这方面,我们应丰富自己的礼貌语言。如见面时称道“早安”“午安”“晚安”“你夫人好吗”“请代问全家好”等。语言务必要温和亲切,音量适中。若粗声高嗓,或奶声奶气,别人就难有好感。运用礼貌语,还要注意仪表神态的美,当你向别人询问时,态度尤其要谦恭,挺胸腆肚,直呼其名,或用鄙称,必遭人冷眼,吃“闭门羹”。
在交往中得体地使用礼貌语言和谦词,可以给对方留下良好的印象。
和人相见,互道“你好”,这再容易不过了。但别小瞧这声问候,它传递了丰富的信息,例如表示尊重、亲切和友情,显示你懂礼貌,有教养,有风度。
美国人说话爱说“请”,说话、写信、打电报都用,如请坐、请讲、请转告。传闻美国人打电报时,宁可多付电报费,也绝不省掉“请”,因此,美国电话总局每年从“请”字上就可多收入上千万美元。美国人情愿花钱买“请”字,我们与人相处,说个“请”字,既不费力,又不花钱,何乐而不为呢?
英国人说话少不了“对不起”这句话,凡是请人帮助之事,他们总开口说声“对不起”:对不起,我要下车了;对不起,请给我一杯水;对不起,占用了您的时间。英国警察对违规司机就地处理时,先要说声“对不起,先生,您的车速超过规定”。两车相撞,大家先彼此说对不起。在这样的气氛下,双方的自尊心同时获得了满足,争吵自然不会发生。
成功人士说话非常注意用礼貌语言,如:你好、请、谢谢、对不起、打搅了、欢迎光临、请指教、久仰大名、失陪了、请多包涵、望赐教、请发表高见、承蒙关照,谢谢、拜托您了,等等。礼貌用语运用得当,可令人心花怒放,满面春风。
寒暄的最佳说法
所谓寒暄,是指人们相遇时说出表明自己意识到对方存在以及表明自己的友好态度的话语。也有人认为寒暄实际上就是一种礼仪性的问候语。如问候,等等。尽管这些话本身并没有什么实际内容,但它却是交往中不可缺少的,能够使见面时的气氛变得活跃,增加彼此的亲切感,引起交谈的兴趣。一位人类学家说:“寒暄是人际交往的起点。”这足以说明寒暄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在交际中正确地运用寒暄,除了必须要遵循以诚相待、礼貌得体、见机行事等基本原则以外,还必须要掌握以下几种寒暄方法。
(温馨提示:全文小说可点击文末卡片阅读)
1.询问式
在大多数场合,一句“你好”过于一般化,就可以从对方的年龄、职业、家庭等角度出发,把问候式寒暄讲得具体一些。
比如:“最近演出忙吗?”
“你读几年级了?”
“又有新作品问世了吧!”
“家里人都好吧!”
“老太太身体还硬朗?”
如果你和问候的对象是比较亲密的同学、同事、朋友、家人等,那么寒暄的内容就更丰富了。此时如能根据具体的人和事进行有针对性的问候,对于密切双方关系、增进彼此友情都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比如:“今天身体舒服些了吗?”
“你的吉他练得怎么样了?”
“出差刚回来吗?”
“快到高考了,是不是挺累?”
2.夸赞式
抓住对方即时即地的“闪光点”,盛赞对方。
比如:“小钟,在哪儿买的连衣裙?真漂亮!”
“哟,换新发型了,果然精神多了!”
“瞧你,真是越活越年轻了!”
“你这两天气色真好!”
“几个月不见,看你更苗条了!”
“小伙子长得真精神!”
3.描述式
所谓描述式寒暄,是指针对具体的交际场景而发出的寒暄。对方正在做什么事、刚完成什么事或即将做什么事,都可以成为描述式寒暄的内容。
比如:“哟,最近这么忙呀,刚下班!”
“今天买了这么多好菜?”
“这么用功,还在读书啊!”
“您老又去打门球了?”
“今晚上又加班?”
4.感受式
对周围环境中不同寻常的地方,发表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比如:“外面太阳真毒!”
“天下了雪,马路上可真滑!”
“哇,这些大楼可真够高!”
“又到麦收时节了。”
用生活中的客套话拉近距离
我们要学会在不同的情况下正确、灵活地使用客套话。一般说来,根据交际者的交际行为来划分,常用的客套话有以下几种。
1.见面客套辞令
两人见面称:你好;您好。
回称:你好;您好。
初次见面称:久仰;久慕盛名。
回称:久仰。
久别重逢见面称:久违;别来无恙。
回称:久违;好久不见。
2.探望客套辞令
看望他人称:拜访;登门拜访。
回称:别客气。
客人到来称:欢迎;请进;赏光;蓬荜生辉。
回称:打扰。
招待远客称:洗尘;接风。
回称:不必。
望客亲临称:望移玉趾;屈尊;惠顾;光临;驾临、莅临;俯就;赏光。
(点击上方卡片可阅读全文哦↑↑↑)
感谢大家的阅读,如果感觉小编推荐的书符合你的口味,欢迎给我们评论留言哦!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关注小编为你持续推荐!
配资公司排名,股票配资期货配资,如何带杠杆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